737、忽有人家临曲水,竹篱茅舍,酒旗沙岸,一簇成村市。凄凉只恐乡心起。青玉案·碧山锦树明秋霁【宋】张炎 拼音版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5:59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碧山锦树明秋霁。

路转陡,疑无地。

忽有人家临曲水,

竹篱茅舍,酒旗沙岸,一簇成村市。

凄凉只恐乡心起。

凤楼远、回头谩凝睇。

何处今宵孤馆里,

一声征雁,半窗残月,总是离人泪。

【宋】张炎《青玉案·碧山锦树明秋霁》

赏析

这是一首抒发旅途中的忧愁和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词。在秋山行进的旅程中,忽然看到临近水边的人家,不禁触动了思乡之心。进而感慨路途遥远、人在他乡,只能徒然凝望,最后以推测今晚旅途中住宿的凄凉情景作为结尾。写来峰回路转,曲折详尽。

“碧山锦树明秋霁”,开篇第一句点明了出行的时节和所处的环境。秋雨刚刚停歇,秋日的天空如同被清洗过一般,使得青山和红树显得格外明艳。背着行李,置身于这如画的秋色之中,雨后的晴朗光线更为这幅秋山旅行图增添了欢快的色彩。此词本意是抒发旅愁,却在开头奏响了一串欢快的音符,与后文相互映衬,形成了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。

“路转陡,疑无地。”在行进过程中,山路陡然变陡,几乎让人怀疑前方无路可走。这种“山穷水尽疑无路”的感受,正是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前奏,而旅行者的乐趣也正在于此。“忽有人家临曲水。竹篱茅舍,酒旗沙岸,一簇成村市。”这四句描述了突然之间令人惊喜的发现。行文有开有合,起伏顿挫,饶有韵味。它看似是写景之语,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。竹篱围绕的茅舍临近水边,岸边的酒旗迎风轻摆,远处错落分布的村落,是多么宁静祥和且充满人情味,让旅人感受到一种有所依靠的温暖和安慰。然而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村落,又不经意间成为了思乡的诱惑,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时,一缕思乡之情已在心底悄然萌发。

“凄凉只恐乡心起”,这一句话引领了下片的内容。“凄凉”二字,形容了那一份思乡之情的滋味;“只恐”二字用得精妙。拓展一步,想要防范却无法做到,看似未发生但实际上不由自主。处于这种境地,“心”已不由自己控制,通过这一层描写来展现思乡之情的撩人,笔法更显深沉诚挚。“凤楼远、回头谩凝睇。”这两句感叹路途遥远、人在他乡,视线难以触及,即便回头凝望,又能有何用处!这就点明了“乡心”的具体内容,并对“凄凉只恐乡心起”作出了第一层的回应和渲染。接着运笔进入虚幻,从望乡时的惆怅转向今晚在旅途中住宿的孤独情景。

“何处今宵孤馆里,一声征雁,半窗残月,总是离人泪”,全都是从揣测想象着笔,身体尚未经历而内心已经历历在目地想,每念及此,不禁黯然神伤。这是对“凄凉只恐乡心起”的第二层回应和渲染。其写法与柳永《雨霖铃》词中的名句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晓风残月”颇为相似,但意脉并不相同,而且境地更加凄清,情怀也更觉悲苦。“一声征雁”,使人联想到一字千金的家书,自然会发出“雁归人未归”的感慨;“半窗残月”,则让人想到“落月满屋梁,犹疑照颜色”的梦后惆怅之情。总之,独自住宿在孤独的旅舍,思乡之情满怀,所听到和看到的,无一不是增添忧愁、提供怨恨,催人落泪。这四句与上片“忽有人家临曲水。竹篱茅舍,酒旗沙岸,一簇成村市”四句相互映照,前后存在一种因果相生的关系,却又和谐地构成了同一主题的变奏。

这首词上片看似纯粹写景,但从旅人的眼中所见,便觉得景中蕴含着情感,表面上明丽实际上已经埋伏下了突变的契机。过片的承接和转折十分自然,而神韵之光一直贯注到底;写来吞吐曲折,虚实交错,极尽渲染之能事。结尾处盘旋造势,又再次回顾前文,更觉精神灵动,情韵无穷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词具体的创作年代已不得而知 。王灼在《碧鸡漫志》中称曹组“每次写出长短句,都脍炙人口。”他的词学习柳永,以抒发旅途中的忧愁、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歌颂京城的繁华作为主题。这首《青玉案》便是写他看到眼前景色而产生的、无法抑制的旅愁和乡思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